關於計畫

報導緣起

您好,我是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王浚耀,本(109下)學期修讀敝系「新聞採訪寫作」課程,在專題報導作業中,以本網頁作成果展示。

二戰結束前,金門與台灣並未有直接關係。戰後,因為台灣被納入中華民國體系之下,金門搖身成為保衛台灣的前線。解嚴過後,金門與台灣、中國的來往交流都變得日益頻繁。在官方層面而言,普遍所見是較為親中(如與廈門通水);甚至最近更因台灣往金門航班要求篩檢一事,導致縣府與中央關係緊張。而在平民層面,錯綜複雜的身分問題仍然待解。我希望能透過本次企劃,一探選擇來到台灣的金門人,對台灣抱有何種感情。

本次報導採訪了數名來到台灣本島,目前在此生活的金門人,包括大學生盈君和靜怡、教授佩芳(受訪者皆採化名)。為尊重其中一名受訪者的意願,在本公開網頁中並未包含其受訪內容,敬請見諒。

主要談論主題有:

  • 對於台灣本島的感情
  • 與台灣人相處的故事
  • 對於未來兩地關係的看法

前世今生

金門的過去與現在

  • 目前在行政地域上仍屬福建省。

    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由於是憲政機關,未經修憲不得直接廢除,故名義上仍然存在,但自2019年1月1日起去任務化,解散、移撥原省府人員,預算歸零。

  • 2017年1月17日,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掛牌成立,並在2019年起接收原福建省政府所有員額與業務,成為中央政府於金馬地區的單一窗口。

  • 一切基本格式與台灣本島相同。

    基於憲政地位,金門出生的民眾,其身分證背面的出生地仍會印上「福建省金門縣」字樣。

    在護照部分,國內出生者以省或直轄市在資訊頁上標示。故在中華民國福建省出生者,護照資訊頁出生地欄位皆標註為 "FUKIEN" 。

  • 目前只有飛機航班這一方式,可以與松山、清泉崗、小港等機場往來。

  • 不會。就像台南點無糖飲料不會被判死刑、南部人不會騎山豬作為交通工具一樣。

同安古城,文化寶地

金門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。根據學者考察,金門史前文化分別有復國墩文化及浦邊文化兩項,但對於為何出現斷層則未有定論。

金門舊稱浯洲,明代朝廷因為此地固守福建東南海口,便取「固若金湯,雄鎮海門」之意而得名金門。相比台灣在大約1624年開始由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實施系統性統治,金門島從唐代開始便有行政機構設立。在文化層面,漢人從晉代開始有移居金門的記錄。明鄭時代,由於執政者在金門大量伐木造船,導致後來風沙災害嚴重,生活艱苦,島民便在村落路口作法、祭神、豎立胖獅爺像,祈求免受風沙之苦。至今仍會在每年八月十五進行「塞虎口」儀式,使得風獅爺成為金門的人文特色之一。

清末民初,也有不少金門人離鄉前往南洋打拚。事業有成後為了光耀門楣,他們便返鄉聘請建築人員,興建豪華洋樓。由於戰亂等緣故,當中不少洋樓主人從未親身居住在其中,後來也經歷了被軍方徵用、改為學校、醫院等種種轉變。至今,豪華洋樓也是金門的一大特色風光。

圖片來源:hr1621,取自數位島嶼。 (CC BY-NC-SA 3.0 TW)

你的解嚴不是我的解嚴

1987年7月15日,台灣本島及澎湖隨著前一天公告的《臺灣地區解嚴令》,解除了自1949年5月20日起,持續長達38年56天的全島戒嚴管制。然而正當台灣人歡慶解嚴的時候,金門卻仍套著軍事管制的枷鎖。

1949年11月,金門成為軍事管制區,隨後於1956年6月23日由行政院頒布《金門、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》,正式實施戰地政務。在台、澎解嚴之後,金門由於仍屬戰地,管制作為仍然生效。隨後經過金、馬兩地民眾的聯合、大力抗爭,各項法令終於得以鬆綁、解除。

台灣本島解嚴後,針對金馬地區實施的各項管控包括:

  • 1991/05/01:金馬臨時戒嚴令生效
  • 1992/11/07:解除臨時戒嚴令、戰地政務實驗辦法,金馬結束近43年的軍事管制,但尚不能自由出入境。
  • 1994/04/28:《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地區安全及輔導條例》修正通過,正式解除金馬出入境管制。

出走的青年、湧入的移民

金門在解除戰地政務之後,原本的軍需經濟驟降,促使青壯人口外流發展。同時,由於金門產業較為有限,加上社會生活以宗族為中心,使得外縣市青年也難以融入金門社群,不免使他們感到卻步,使金門人口老化的問題開始浮上枱面。

2013年起,金門縣老年人口佔比開始降低,然而這並未反映實際的金門現況。根據觀察,許多青壯年人口因福利優越而設籍金門縣,卻未實際居住於金門;亦有一些青年是因為入讀金門大學而前往金門,畢業後也將離金返鄉,對於金門文化的延續與傳播沒有太大意義。

因為金門地理上接近廈門,加上2008年全面開放小三通,這兩大有利條件在過去十數年吸引了為數不少、有定期往返中國需求的台商遷入金門,節省時間與金錢成本。然而因政策誘因而移入的人口,終究與在地的鏈結性不強。如何鼓勵青年在金門留下、傳承金門文化,是縣府仍需面對的課題。

參考資料來源:
金門日報 - 發展金門創造青年居住的社會基礎
城市學 - 金門縣長楊鎮浯:能把人留下來,才是重點!

多方交易樞紐

唐代浯洲(金門舊稱)曾設置牧牛、牧馬場,及後於宋代設置鹽場,並在明代達到鹽業的高峰,同時成為與中國、南洋等地的商業買賣集散地。至清代康熙平台後,廈門逐漸取代金門的航運地位。在清代中後期,由於生活困難,金門人開始下南洋或東渡日本發展,成為金僑。

二戰之後,金門成為抗共前線,國軍官兵大量入駐金門的同時,也帶來了很多消費,形成了所謂的軍需經濟,大幅改變了金門原有的農業經濟結構。在戰地軍管時期,國民政府一度在金門、馬祖、大陳島發行專用新台幣,即使用專用版模印發,或以一般新台幣加印地名。金門新台幣券上的正反兩面分別印有「限金門通用」、「金門」字樣,規定該當紙鈔僅可在金門地區流通,不得攜出金門以外地區使用。直到1989年1月1日,政府不再印行限金門通用的紙鈔,並採「只收不出」原則1,自此金門券走入歷史,台、金兩地錢幣通用。

圖片來源:Sinobanknote

真的差很多嗎?

從歷史文化層面而言,金門與台灣沒有太多交集。然而正因為歷史和政治的牽絆,把金門和台灣拉到了一起。數十年後的今天,兩地的差異正漸漸消彌,當中又有了哪些新的變化呢?

彼此異同

我們與金門的距離

你去佗落?Lír khìr to̍h-lo̍h?

金門話整體偏泉,事實上與台灣的鹿港腔等泉系腔調相差無幾。台灣主流的福佬語會有較多日語借詞,而金門亦曾經歷過短暫的日殖時期,其實也有吸收少許借詞(如雪文)。金門話也有一些特有詞彙,例如kèr-giàn,據網民分享,是來自於華語「過癮」,指一個人行為舉止很滑稽,屬偏貶義的用詞。

一樣為升學而努力

早期離島地區學生享有聯考加分優待,後來已取消。目前取而代之的是離島名額外加制度,由高中端統計學生升學校系需求,到一定人數後報請教育部給予一位保證外加名額。但外加就如多數其他管道一樣,還是要和他人競爭,才能獲理想校系錄取。

金門……台灣……

金門人語境當中的「台灣」,並非將台灣本島視為不同國家的存在,而是從地域事實上指稱本島。這是金門人的話語習慣,即日常對話時,口中的「金門」與「台灣」是同一國家下兩塊島嶼之間的關係。

Hello, I'm from Taiwan.

由於複雜的歷史因素,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如南、北韓那般在國際上容易區分,外國人通常都將Taiwan與Republic of China掛勾。因此,金門人面對外國時也會介紹自己為來自台灣,以和現今中國有所區分。

我們不應被淡忘

本次報導的受訪者皆提及金門在過去作為重要戰略位置,對於防衛台灣有一定貢獻。現今部分台灣人動輒將金門人與特定政黨色彩掛勾而加以批判,然而並非所有人想法都一樣,這樣的觀點使得他們感覺過去的辛酸史似乎有些被遺忘,不免感到受傷。

讓我們回歸理性、促進同理

受訪者皆在一定程度上略有擔心未來兩地關係有所疏遠。對於如何改善雙方關係,盈君、佩芳認為有溝通的空間,可以與他人就自己的經驗多作分享;靜怡目前則表示「很想要做點什麼,但不知道」,並認為長時間的既定印象是根深蒂固的,難以改變。

小島故事

金門人的台灣故事

  • 全部
  • 台灣
  • 金門
  • 身分

「不要太容易相信別人」

佩芳

很棒的事情

佩芳

護照裡的福建

佩芳

「我們到底是哪裡人?」

佩芳

「妳每天幫家裡釀酒嗎?」

盈君

「金門沒有地瓜球honnh?」

盈君

傾聽心聲

金門人怎麼說

金門也是台灣這個國家的縣市之一。我們和台灣本島遵循著同一套制度,就像北部人、南部人流動工作、就學一樣自然。其實不必問我們「為什麼到台灣來」,因為對我們而言,也不過就是換個縣市生活而已啊。

盈君

南部大學學生

我不完全肯定金門縣府在快篩爭議一事上的做法,它還是有缺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在,例如規定不詳盡,不過發函給中央後,中央又並未作回應。中央可以跟地方達成共識或協議,這才是更需要加強的東西。

靜怡

北部大學學生

金門只有一家醫院,負壓病房只有四床。如果發現確診者的話,衛福部的標準是優先在當地收治為主,真的有必要才能搭飛機,後送到台灣。誠然,花東地區醫療資源也不發達,但畢竟還是在台灣本島。比方說假設今天台北醫療量能不夠,還能以救護車轉送,中南部可以盡量幫忙協調,但是金門只能搭飛機,也不是隨時都有。

靜怡

北部大學學生

台灣本島要出入各縣市有非常多的方式,因此相應的快篩成本會很高。但是要從台灣進入金門,就只有搭乘飛機這一個管道,我認為相對而言防堵成本也會較低。所以各地還是有地域性的差異,不應相提並論,我會比較想要中央能視地區性的差異,作一些調整,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去達到共識。

靜怡

北部大學學生

媒體報導提及金門時,往往會有一些人謾罵「滾回中國去」的言行,讓我覺得不大開心。並不是所有金門人都偏藍、想統一,金門老人之所以普遍觀點與台灣主流相衝,我認為是因為他們親歷戰火的摧殘,不希望這樣的悲劇重演,我們應該同理。時代在進步,不是所有人想法都一樣。如果動不動就把所有事扯在一起,會令人覺得不舒服。

靜怡

北部大學學生

我覺得國籍的認同沒有問題。大多數的金門人不會想要當中國大陸人。他們還是比較想要拿綠色的護照(笑),通關比較快一點。所以我覺得扯到國籍認同是太放大了,有的時候我真的懶得跟一些人在網路上吵,但我每一次看到那些言論,真的很無稽、莫名其妙。

佩芳

南部大學教授

指揮中心後來雖然有設離島快篩,但只屬自願性質,在無法禁航、外面的人還是會不斷回國的情況下,風險又更大了(註:截稿時尚未實施入境普篩)。誠然,篩檢要耗費非常多錢,但現在爆發疫情,也不見得花得比較少。如果說離島也發生意外,失守了,那將會造成更大的崩潰。

佩芳

南部大學教授

離島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很高,而重症的主要對象正是老年人口。離島目前收治病患的承受力很低,甚至一定需要後送,後送基本上一定要用飛機,那真的有辦法那麼頻繁地轉送嗎?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需要因地制宜,投入在快篩的成本上,以避免可能出現的、成本更高的後續彌補。

佩芳

南部大學教授